在芝加哥金融区拉萨勒街的尽头,坐落着一座在世界金融史上留下了浓重笔墨的建筑——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楼。大楼外立面由印第安纳灰石砌成,轮廓自下而上层层缩进;顶端立着谷神色列斯(Ceres)的雕像,似乎“俯视”着这座城市;大楼正面刻着英文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几个大字。
交易所成立的1848年,芝加哥作为现代城市的历史还仅仅有十几年,人口也不到5000人。尽管当时的人们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种植和渔猎生活,半只脚踏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但毕竟还只能算作稚嫩。直到美国大规模地开发中西部,这座位于密歇根湖畔的城市才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水陆交通迅速发展起来,并很快成为美国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和国内贸易的三大枢纽之一。中西部的粮食在这里汇聚,或被商人们运到纽约换取新英格兰的工业品,或被运到新奥尔良换取南部的蔗糖和咖啡。众多商人云集于此,在这座年轻且朝气蓬勃的城市里追逐财富的神话。
当时的商人们已经发现,做农产品贸易很难回避周期性问题。农产品生产周期决定了粮价往往会在短缺期疯涨,丰收季猛跌。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找到了另一个解决办法——芝加哥的商人们根据在长期经营活动中摸索出的远期交易方式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从此,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正式诞生了。
随着谷物远期交易的不断发展,1848年3月13日,83位富有开拓精神的谷物交易商发起并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又称芝加哥谷物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成立使农民、粮食加工者和谷物推销商有了一个集中交易场所;同时,在交易所里价格更为公开,人们可以获得对自己更为有利的价格信息。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引进远期交易,第一份玉米远期合约于1851年3月13日在此签订。该合约的交易量为3000蒲式耳,交割期为6月份,交易价格低于当地玉米现货价格1美分。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谷物交易在最初的10多年中均采用远期交易方式,但这种交易方式是通过双方协商并签订合同锁定成交价格,对商品质量和交割期并没有设立统一标准。在签订远期合约到交割这段时间里,若价格稳定则买卖双方均愿意履约,然而价格变动又是常见的。倘若谷物涨价了,买方得利,卖方吃亏不愿履约;而如果谷物价格下跌了,卖方得利,买方不愿履约。因而合约兑现率很低,商务纠纷时常出现。为使交易更加便捷、减少扯皮并提高履约率,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865年用标准的期货合约取代了远期合约。期货合约与远期合约不同,它在交易商品的数量、质量、交割时间和交割地点等方面做了统一的规定。1882年,允许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1925年,成立结算公司。
一般来说,一个期货市场如果只有供应商和实际需要用户,就会是死水一潭,必须有愿意承担风险的投机商介入。同时,为了保证履约,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又建立了保证金制度。至此,现代意义的期货交易市场初步形成。
此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不断完善交易规则,期货交易品种也日益增多。经过160多年的发展,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已成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交易所。现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拥有会员3500多个,除供应农产品期货交易外,还为美国中长期国债、股票、市政债券指数、黄金和白银等商品供应期货交易服务,并推出了农产品、金融及金属的期权交易业务。其中,农产品期货合约的交易量占全美国市场的90%。
2015年7月2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关闭了绝大部分期货合约的场内公开喊价交易,交易改由电子平台交易完成,目前仅有不到1%的交易量来自于公开喊价。
想了解更多期货知识,欢迎关注上甲官网(www.shangjia.com),让我们一起打开期货世界的大门!